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PG电子 > PG新闻 > 行业动态
  PGXW

PG新闻

行业动态

pg电子:《中国金融》|人行货政司课题组: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24-01-26 次浏览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信贷总量规模已较庞大,需要加大盘活存量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发挥修渠引水、精准滴灌作用,将流动性引导至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且薄弱的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pg电子:《中国金融》|人行货政司课题组: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目前,国际上对于具有结构调整目标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在我国,该类政策统称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经济特定领域的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主要发挥结构功能,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中央银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结构性货币政策也有总量效应,通过投放基础货币,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国际上,出台具有结构调整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价格型调控失效后进行的尝试。西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以价格型调控为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发达经济体名义利率触及了有效利率下限,价格型调控失效,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数量型调控,出台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但危机时期金融机构风险偏好降低,中央银行投放的流动性淤积在金融体系,无法到达实体经济。此时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探索出台了具有定向流动性支持功能的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更好向家庭和企业部门注入流动性,迅速修复传导机制。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具有定向流动性支持功能的货币政策工具已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

  在国内,结构性货币政策以再贷款为主,再贷款早期是总量工具,后转向发挥结构性作用。再贷款,即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具,自中央银行创设之初就在使用,已沿用多年。1984年,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进行贷款规模管理,再贷款是人民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1998年,pg电子平台取消贷款规模管理,再贷款转向发挥结构性作用。21世纪头十几年,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主要渠道,再贷款总量下降。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再贷款再次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

  再贷款发挥结构性作用,早期主要用于支持普惠金融领域。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利率优惠的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对政策支持的领域发放贷款。人民银行先后设立了再贴现(1986年设立,2008年开始发挥结构性功能)、支农再贷款(1999年)、支小再贷款(2014年)、抵押补充贷款(2014年)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守正创新,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一是拓展支持领域,除普惠金融之外,增加了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创设了支持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领域的新工具。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实现了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二是创新交易方式,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实现信贷结构优化目的。除再贷款之外,还创设了衍生品工具。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签订衍生品合同,商业银行履行合同义务后(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加),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结算。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17项,余额7.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15亿元,占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6.2%。其中,存续工具12项,已到期工具5项,主要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领域,有效发挥了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在结构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充分发挥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实现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并支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重点问题。

  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建设普惠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支持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性工具,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力度持续加大,在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基础上,还创设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等阶段性工具。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共2.7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余额2.9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提供资金498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7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工具累计提供资金269亿元,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在2022年第四季度对普惠小微贷款减息1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助力普惠金融服务“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普惠小微授信户数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结构平稳转型,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对符合条件的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098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重点领域碳减排贷款8497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约2亿吨。运用支持工具发放的碳减排贷款利率平均为3.39%,贷款期限平均为14.8年,有效支持绿色转型发展领域中长期投资。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2624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624亿元。结构性工具助力绿色贷款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其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比66.8%。

  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为响应“科技强国”战略,促进科技进步,2022年4月,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年9月,创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科技创新再贷款4000亿元额度全部用完,支持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69万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累计发放1694亿元,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设备更新改造。结构性工具助力科创贷款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8万家,获贷率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余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

  结构性货币政策助力探索培育国内普惠养老市场。为助力培育普惠养老市场,2022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在部分地区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支持金融机构向普惠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助力构建普惠养老模式,及早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余额16亿元。

  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重点问题。一是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再贷款自2016年起向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对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专项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458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资金保障。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二是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设立四项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支持保交楼项目,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支持试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pg电子平台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支持受困房地产企业项目并购化险,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期)促进房地产领域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三是支持交通物流纾困。创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主要用于缓解交通物流行业受疫情冲击的情况,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含快递)仓储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全国性金融机构在2022年第四季度对收费公路贷款减息0.5个百分点。

  在总量上,随着使用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发挥总量调节作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资产规模看,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合理适度。2020年以来,该比重稳定在15%~17%的水平,与欧元区、英国等经济体处于相近水平(15%~25%)。从货币投放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2022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投放基础货币1.23万亿元,2023年1~9月净投放基础货币0.57万亿元。

  近年来,各界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讨论较多。结合近年来人民银行的实践,我们总结了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四个经验。

  在功能定位上,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传统上,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短期总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在多重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采取“总量为主,兼顾结构”的调控框架。结构性货币政策从属于总量型货币政策,是其有益补充,主要功能是将资金引导至确有必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总量效应,是调节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

  在传导机制上,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再贷款类的中央银行交易工具,通过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市场化是底层逻辑。人民银行向银行提供利率优惠的再贷款资金,引导银行主动将信贷资源投放至政策支持的领域。银行自主选择项目发放贷款,自行承担信用风险,充分发挥在识别项目中的专业性,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有效率的行业和企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直接补贴企业,不产生寻租空间,能够取得较好的传导效果。

  在工具设计上,精心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合理适度、聚焦重点、有进有退,强化政策效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实现结构调整目标。在数量上,将中央银行提供资金量与银行向特定领域发放的贷款量挂钩,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贷款投放;在价格上,通过优惠利率的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降低特定领域的贷款利率,再贷款利率优惠程度适中,既起到激励作用,又可以减少对市场定价的扭曲。建立约束机制,压实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主体责任,加强工具管理运用的审计与监督,条件允许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做到合理适度,处理好与总量型工具的关系,服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目标;使用规模合理适度,避免对市场配置资源产生过大影响。做到聚焦重点,聚焦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堵点难点,合理确定支持领域边界。做到有进有退,达成阶段性政策目标的工具要有序退出,工具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政策协同上,与人民银行各项政策打好配合,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在与人民银行各项政策打好配合方面,人民银行通过信贷政策、市场建设、金融改革等多种方式,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手段,与上述政策打好配合,可形成政策“爆发力”,更好更快地取得政策效果。达到预期效果后,结构性货币政策退出,依靠信贷政策和改革措施等完成对特定领域支持的长效机制建设。在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着力改善信贷结构,从融资端强化财政、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效果,发挥“几家抬”合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已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投放至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功能,充分用好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用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友情链接
PG电子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2-2018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吉ICP备15000260号-1